天山網訊(通訊員曾照美報道)如何教育好孩子二胎把孩子教育成一個怎樣的人才算成功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怎麼去做……這些關於孩子教育問題的話題,是家長們最關心、最困惑,也最熱衷談論和探索的話題,特別是有獨生子女的家長們。
  新疆沙灣縣的潘彭霞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她成功地將兒子馬浩博送入理想的大學票貼,並以自己的孩子為生活原型,歷經三年時間,與兒子一起合著了一本名叫《獨生子》的長篇小說,這部長篇小說在春節前已和讀者見面。
  小說生動地描寫了當代家長對獨生子女教育及成長的高度關註,也反映了獨生子女在家庭之外所遭受的漠視與同化,再現了獨生子女家長困惑亦努力著、憂慮且貸款進取著、悲傷又歡笑著的育子過程。
  “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並不是使孩子成為一個人們眼中的完人,而在於發現孩子的特長,讓孩中谷餐飲設備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支持孩子追求理想並努力拼搏,這樣孩子才會幸胳樂,才會成功。這也是小說想傳達給讀者的思想。”潘彭霞說。
  曾經焦慮
  潘彭霞創作長篇小說《獨生子》的靈感來自於她陪伴兒子馬浩博成長的過程,中古萬利多這個過程有太多希望和失望、喜悅與焦灼、寬慰與擔憂,她願意將教育孩子的過程和經驗讓更多的家長分享與借鑒。
  馬浩博在上小學時喜歡唱歌、講故事、吹笛子,但由於學習成績不好,潘彭霞和愛人極力督促他學習,對他的愛好不予關註,結果導致馬浩博產生了厭學情緒,性格變得叛逆。
  “特別是到初一,馬浩博英語學得很好,考進了尖子班,但有些學科成績不好。有時候一個星期我會被老師請到學校三四次,記下老師講孩子的不足有一二十條,回家再看孩子,覺得孩子滿身都是不足,完全忽略了孩子善良、正直、大度等優點,就是盯著孩子的不足讓他改正。”潘彭霞說。
  馬浩博在學校、家長雙重督促、管制下變得不自信、沉默、怕學習,不願意參加期末考試,還有了不願回家的想法,最後索性告訴家長他不想去上學了。
  為此,潘彭霞開始反思,像朋友一樣與兒子談心,瞭解了兒子的真實想法後,潘彭霞作出妥協,不再逼迫兒子如何去學習,而是關註兒子想做什麼、做什麼才快樂。
  經過轉學、留級、找家教、幫兒子找回學習自信的過程,潘彭霞讓兒子知道了自己並不是差孩子。就這樣在媽媽的焦慮和妥協中,馬浩博從一個老師眼中的差生,變成了一個成績不錯的好學生,以620分的中考成績考入沙灣縣第一中學。這多少給了潘彭霞些許安慰。
  潘彭霞說,教育不是使孩子成為人們眼中的完人,因為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完美的人,大人都做不好,為何要求一個年幼的孩子。而且家長不能扎在孩子的“問題堆”里不能自拔。家長是引領者,領著孩子朝前跑,孩子有目標,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那些問題慢慢就被甩掉了。
  樹立理想
  沒有理想的孩子在學習上是沒有長勁的,上高中後的馬浩博偶爾還會厭學,並且嚴重偏科,潘彭霞很為他的未來擔憂。於是潘彭霞主動與兒子探討長大做什麼,理想是啥,當兒子最後確定想做主持人時,他們開始朝這個方向努力。
  “兒子想上的大學錄取分數要550分,我就跟兒子分析,按他當時的成績要考到這個分數,差距太大了,要想學習這個專業就得加把勁,先得把學習搞好,兒子也下決心要好好學習了,後來就挺配合我的安排。”潘彭霞說。
  事實上,馬浩博在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下,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方向,在學習上有了幹勁,得知走藝術之路是件很艱難的事,他依然要堅定地走下去。
  特別是後來,馬浩博積極地參加學校的詩歌朗誦、主持人大賽等活動,他的優點得到展示,成了全校知名的“金牌”策劃兼主持人。潘彭霞也看到了希望,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懂得站在馬浩博的角度考慮問題。
  大膽改變
  馬浩博上高一的時候,潘彭霞徵得兒子的同意,決定把他的成長過程用小說的形式記錄下來。
  “我本來就喜歡寫文章,剛開始我想寫這部小說,只是想用這種方式激勵兒子,因為他知道我在寫他,他就會儘力做好。那時候沒有想到要出書。”潘彭霞說。
  記錄兒子的成長過程容易,但幫兒子成就夢想就不簡單了。當潘彭霞和愛人看到兒子在播音主持方面的特長和執著時,也曾為兒子走藝術之路的決定爭吵過、辯論過,但潘彭霞堅持站在兒子這一邊。
  馬浩博上高二分文理科時選擇了文科。上課之餘,他抽出精力學習有關播音主持的專業技能。潘彭霞也及時介入,不僅在沙灣縣請教專業人屍還帶著兒子專程去烏魯木齊市請權威老師一對一地指導,全力支持兒子參加藝考培訓,增強專業素質。經過艱苦的培訓和藝考磨煉,最終實現了母子倆階段性的理想目標。
  收穫美好
  如今,馬浩博已成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的一名大一學生。馬浩博說:“一般孩子有的毛病我也會有,一般孩子經歷的事情,我也在經歷,我媽媽把這些故事寫到小說里的時候,會征求我的意見,有時候我會跟她提出一些修改意見或建議,或者是怎樣去把這個事情說得更像是我做的。”
  馬浩博認為自己和媽媽辛苦了這麼長時間,又花了這麼多精力去做的一件事,終於有了一個像樣的結果,這種喜悅的心情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馬浩博在小說後記里寫道:“媽媽如此細心地照料著我的生活,所記錄下的每一筆,對於我以後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總之一句話:能夠做您的兒子,我三生有幸。”
  僅這一句就讓潘彭霞心裡溫暖了很久很久。
  低調面對
  有資料表明,國家執行計劃生育政策30年,現有獨生子女2億多,在城市,獨生子女覆蓋率已達90%以上。而今年國家啟動實施了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就意味著獨生子女30年的歷史進程已經過去,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局面將慢慢成為往事。
  但是,現實社會存在的生得起、養不起的現狀,獨生子女家庭或許還會延續一個時期。不管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當代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及成長的關註程度不會減弱,教育觀念中存在的衝突與挑戰還會繼續,子女的教育問題仍會成為社會乃至家庭關註的重點。
  因此,長篇小說《獨生子》的出版發行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014年1月9日,這部小說被甘肅美術出版社推出,參加北京圖書訂貨會,引起了人們的關註,隨即在新疆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面對這些想到和沒想到的反響,潘彭霞平靜地對筆者說:“我們做得不是最好的,得到的也不是最好的。作為普通百姓,我們多做的一點,是把這個過程記錄了下來,在兒子考上大學的同時,完成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創作。這個與孩子同喜同悲的過程是幸福的,我們只是想把這種普通百姓家的幸福傳遞給大家。”
  潘彭霞認為,出人頭地、榮華富貴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得到的,尋常百姓應該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追求理想。只要孩子努力過、奮鬥過,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鍛煉,獲得過快樂,即使最後的結果沒有達到當初的期望,這個過程也是成功的人生經歷。  (原標題:沙灣縣潘彭霞與兒子歷時3年合著長篇小說《獨生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ornapvn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